首页 > 印度佛教旅游 > 印度佛教圣地 > 佛祖悟道之处-菩提迦耶

佛祖悟道之处-菩提迦耶

悉达多自幼就在父亲净饭王呵护下成长,丝毫不知人间疾苦。后来,悉达多与表妹成亲,并育有一子。29岁时,悉达多在一次出游时目睹了世间的生老病死,因而引发出家修行的念头。一天夜晚,悉达多抛弃了王子的宝座,离家出走,开始云游四方,追求人生真谛。后来,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。悉达多云游到菩提迦耶附近,先在森林里苦修6年。即便他已形容枯槁,精疲力竭,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。于是他放弃苦修,到尼连禅河中沐浴,洗去一身积垢,随后攀树枝上岸,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粥之后,便来到了菩提伽耶,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,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,终身不起。他就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,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正道,成为佛祖释迦牟尼。从此,菩提伽耶(Bodhgaya)便成为全球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。菩提迦耶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,距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答607公里。
昔日,释迦牟尼打坐静思的方寸之地,如今已发展成为著名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。菩提迦耶主要遗迹包括菩提树、摩诃菩提佛寺、金刚座等,是1861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·康宁汉挖掘出来,于1870年修复。走进摩诃菩提佛寺(Mahabodhi Temple),(又译为大菩提寺或大觉寺),正面入口是一排台阶和长长的参道,参道旁林立着各式各样的佛塔,上都雕刻有精致的小佛和图案。摩诃菩提佛寺主体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,质地为硬质砂岩,塔高50米。寺内供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一座,法相庄严,光彩照人。散发出令人无法逼视的光芒。摩诃菩提佛寺尽管在印度寺庙中算不上巍峨博大,但最早是由印度历史上著名帝王阿育王所建。
寺背后即是著名菩提树,枝繁叶茂,根盘交错,绿荫密布,形成了巨大的伞盖,几乎能把摩诃菩提寺后半部遮掩不见。树下是有名的"金刚座"(Vajrasana),由4根柱子搭成的布幔覆盖,篷内堆满了信徒的鲜花供品。原树已在1870年被大风刮倒,现在的树据说是原树的"曾孙",从斯里兰卡移植过来的。
摩诃菩提寺终日香火不断,来此朝拜和观光的人很多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中国西藏的僧侣,他们身着暗红色袈裟,一看就明白是来于何方。寺周围还有许多黑色小塔,在小塔群中,不少佛教徒或是打坐沉思,或是五体投地行着大礼。四方参道上,经常也可见各国佛教徒在此膜拜、禅思或聆听法师讲述佛法。
摩诃菩提寺常住喇嘛数十人,一些国内外佛教组织也在此设有分支机构。1970年建立的全印比丘僧伽大会总部也设于此。佛陀迦雅是现今印度佛教圣地中保存较完整的遗迹之一。古代中国许多前往印度礼佛的僧人都到此停留,将当时的盛况载之于书,近代又在此发现五方北来的汉文碑刻,弥为珍贵。已成为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和著名的宗教名胜,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摩诃菩提寺外不远处,有20世纪初以来中国、日本、缅甸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不丹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国、越南等国修建的二十多座佛庙。徜徉在佛庙群中,你会发现,佛虽然源于印度,但传播于各国期间都糅进了各国特色,不仅佛庙建筑格式不同,就是佛像也不尽相同,印度佛像显得鼻子稍大,面部显长,威严之气十足;中国、日本的佛像则鼻子显小,脸盘圆润温和;泰国则是四面佛。中国佛庙是典型的汉式建筑,叫"中华大觉寺",弥漫着十足的"中国味",让人倍感亲切。